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

snlbzhu2025-01-02
归纳提炼充电基础设施在空间发展与运营效能等方面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为提高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充电基础设施的管控能力与治理水平提供必要支撑。

编制背景

2023年,中国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保有量从2022年的520.9万台增加到2023年的859.6万台,同比增幅超过65%。其中,私人充电桩的增量高达245.8万台,占充电桩总体增量的72.6%,私人充电桩总体占比也从2022年的65.5%增加到2023年的68%。同时,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渗透率超过30%,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从2022年的1310万辆增长到2023年的2041万辆,同比增幅达到56%,车桩比由2022年的2.5进一步下降至2023年的2.4。
国家层面继续出台一系列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明确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其中,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作为指导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不仅明确了发展目标等总体要求,还提出要优化完善城际、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和农村地区四张充电网络,加快居住区等重点区域充电设施建设,以社会化参与和标准化建设等举措提升运营服务水平,同时加强车网互动、大功率充电、智能有序充电等科技创新引领,提出压实主体责任、完善税费政策、强化要素保障等措施,最终行业监管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技术装备和科技创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表 国家充电基础设施相关政策发布情况(部分)
《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延续了去年报告的框架,在北京市案例部分针对直流充电需求特征深化了相关分析,并加强了两年指标的纵向比较。希望从实证案例出发,归纳提炼充电基础设施在空间发展与运营效能等方面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为提高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充电基础设施的管控能力与治理水平提供必要支撑。
 

相关名词及指标解释
公共桩:建设安装在相对开放的区域,为所有社会车辆或特定集团内部车辆提供充电服务的充电桩。服务车种包括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环卫车等。
直流桩: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将交流电转换为可调直流电,为电动汽车充电。由于输出功率较大,能够实现快速充电,即为“快充桩”。
交流桩: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连接,需要通过车载充电机,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为电动汽车充电。受车载充电机的限制,交流充电桩的输出功率较小,充电时间较长,即为“慢充桩”。
公用桩:对社会车辆开放的公共充电桩。
专用桩:仅供特定车辆群体使用的公共充电桩。
公用桩密度:中心城区范围内为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的公用桩数量,城市群范围为单位城际高速公路长度经过的沿线公用桩数量,数量以终端数为准。
车公桩比:在各类新能源汽车中,四类乘用车(包括私人、出租、公务、租赁)是公用桩使用的主要车型,其余如公交客车、环卫车、物流车等更多使用专用桩进行充电。本次报告以中心城区的四类乘用车为对象,统计四类电动乘用车总数与公用桩桩数的比值。
公用桩覆盖率:中心城区范围内以公用桩900米半径覆盖的建设用地面积与建设用地总面积之比。城市群范围以公用桩30、50公里间距覆盖的高速公路长度与城际高速总长度之比。
平均桩数利用率:充电站内提供充电服务的桩数与公用桩总量的比值。
平均时间利用率:充电站内所有公用桩的充电工作时长与一天内可提供服务总时长的比值。
平均周转率:充电站全日实际服务的车辆总数与公用桩总数的比值。
平均充电时长:充电站所有公用桩的充电工作时长与实际服务车辆数的比值。

完整报告请下载阅读
报告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研究报告 数字能源 充电桩
评论
请先登录再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