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速读
1. 宏观趋势
- 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发达经济体构建绿色贸易壁垒。
- 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面临需求不足等挑战。
- 低碳产业技术路径竞争升级,非化石能源消纳瓶颈待解。
- 政策导向从能耗转向碳排放,补贴转向市场机制。
- 能源转型存在协调转型、安全挑战、绿色驱动三大路径。
2. 总体展望
-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在2035年达峰,峰值约69.4亿吨标准煤。
- 终端能源消费总量“十五五”中后期进入平台期,电力消费增长贡献率接近100%。
- 煤炭消费总量即将达峰,石油消费平台期显现,天然气消费重新步入增长轨道。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045年将突破50%,2060年达80%。
- 能源活动相关碳排放“十五五”中后期达峰,峰值约109亿吨。
3. 煤炭
- 煤炭消费总量“十四五”期末步入平台期,消费结构加速调整。
- 发电用煤是主要增长点,占煤炭消费比重50%以上。
- 煤电装机增长、机组灵活性改造和发电量增加将带动发电用煤增长。
4. 石油
- 石油消费平台期特征显现,预计2027年前后达峰。
- 新能源汽车开启对燃油汽车的存量替代,交通用油2024年基本达峰。
- 化工用油增长托举石油消费总量,“十五五”期间维持7.7亿吨以上平台期。
5. 天然气
- 天然气消费增速提高,峰值上调至6200亿立方米。
- 近中期LNG重卡加注量提高是天然气增长亮点。
- 工业领域天然气大规模替代煤炭消费。
- 燃气发电产业上限受其他灵活性电源影响,装机规模长期维持在2亿千瓦以上。
6. 非化石能源
-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占比逐渐提高,将成为主导能源。
- 光伏、风电行业即将迎来增速换挡,增幅依然可观。
- 绿色氢氨醇是非化石能源消纳的重要形式,面临技术经济性和空间错配问题。
7. 储能与CCUS
- 新型储能产业提速发展,锂离子电池技术仍占主流,长时储能技术快速发展。
- CCUS大规模推广面临技术经济性挑战,近中期增速相对平稳。
8. 终端部门
- 交通部门油气长期占据重要地位,2030年前占比维持在90%以上。
- 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均将于2025年前后进入平台期。
- 建筑部门能源消费持续增长,电气化是主导方向。
前 言
从原始社会到农耕文明,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能源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能源与产业更加密不可分。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关乎经济社会全局的系统性工程。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有助于国家安全稳定和人类永续发展。自 2014年“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以来,特别是自 2020年“双碳”目标确立以来,我国在能源转型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遇到了前所未见的挑战。一方面,清洁能源发展驶入快车道,2013—2023年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了 11个百分点,清洁能源发电量贡献了全社会用电增量的一半以上,能源含“绿”量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能源系统在安全稳定、绿色低碳、经济高效三角之间的张力更为显现,能源系统的敏感性及能源风险的关联性显著提高,支撑高碳化石能源规模化退出的技术、设施、制度、市场等条件尚不十分成熟。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环境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内主题,为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向深发展,我们亟待关注并廓清一些重大问题。例如,随着新能源补贴退坡,支撑能源持续转型的新动力来自哪里?又如,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的不断提升,能源转型总投资将跃上新台阶,如何科学系统地核算并公平合理地负担转型成本?再如,随着非化石能源的增长替代,以及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分化”,该如何重新评估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承载力?今年,是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连续第三年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中国能源发展中长期预测报告。身处能源化工产业之中,我们对清洁能源的蓬勃生机和传统能源的路径依赖都有真切的感受。总结前两版报告所收到的宝贵意见建议,结合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趋势,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完善模型、更新预测,形成了《中国能源展望 2060(2025年版)》。对照前版,本报告主要有三大值得关注的亮点:
1.将能源消费长期展望和近中期剖析结合起来。
我们处在奋战收官“十四五”、前瞻谋划“十五五”的关键节点上,报告通过深入探讨能源消费弹性、化石能源消费峰值、风电光伏产业增速等热点问题,提出关于我国能源转型路径特征和能源产业重点任务的认识。
2.将微观用能场景测算和宏观转型潜力研判结合起来。
在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优先级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报告通过深化对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分析,以及对数智化、新能源相关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和用能预测,综合研判我国清洁能源消费增长和替代潜力。
3.将能源品种供应安全和能源系统运行稳定结合起来。
报告一方面自下而上详细分析各能源品种供需平衡情况,另一方面自上而下尝试从能源系统的高度,探讨新型储能、CCUS、气电、绿色氢氨醇等产业定位和发展趋势,加深对能源转型内在逻辑规律的认识,从而对照不同宏观转型情景,研判能源转型可能性路径。能源转型是一场需要勇气、智慧与毅力的变革。此刻的我们正处在黎明之前,尽管早已标定了目的地,但晨雾锁江、航道依稀。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成为政府信赖的智囊团、集团倚重的参谋部、市场认可的思想库,我们将继续努力当好“瞭望者”,为我国能源转型辨识方向、探寻前路;我们更希望与能源行业同仁及其他行业的朋友一道,加强交流、深化研究、汇聚共识、付诸实践,共同实现我国能源绿色低碳安全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文下载
点击下载:--中国能源展望2060【2025年版】--
内容来源: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免责声明:本下载的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交流使用,请勿使用于商业用途。如需作商业用途,请与原作者联系。